暗夜文集
文章批判了当下一些人以“革命”之名,借“颠覆性别秩序”之口号进行的极端行为。作者指出,这些人虽标榜进步,实则采取了与历史中“假洋鬼子”和“革命党”不同的、更为隐蔽和稳妥的方式,回避真正的牺牲与斗争,引发对所谓“精神嬗变”实质的反思。
论“精神嬗变”法之种种近来天气不大好,网上的风气也愈发奇特。我先前见过“假洋鬼子”,也见过“革命党”,他们虽然行事可疑,但终归是要么挨了打,要么掉了头,总还算是在这尘世间滚了一身的泥水。然而近来见着的一种新人物,却似乎发明了一种更为稳妥、更为高妙的法子。
他们也自称“革命”,说是要“颠覆”那千年未有的“性别秩序”。这秩序,我是知道的,就像一条无形的辫子,拖在许多人身后,叫人坐立不宁,日夜煎熬。有些人为了剪它,吃了无数的药,挨了无数的刀,流了无数的血和泪,末了还要被社会当作怪物,活活地践踏一生。这代价,我是晓得的。
可这种新人物的革命法,却似乎不在此列。
据他们自己说,剪掉那条真正的、血肉相连的“辫子”,是一种“不够革命”的革命,是“屈服于旧世界的二元对立”。他们的新法子,是宣布自己“精神”上已经剪掉了辫子,肉体上却不必动。据说,这叫作“解构”。
于是 ...
大概是人生中最难忘的十一天吧
本文作者是一名跨性别女性,记录了自己在出柜及接受性别认同过程中所经历的家庭冲突与个人成长。文章回顾了十一天内的心理历程,表达了失去与收获并存的复杂情感,旨在为性少数群体提供经验与警示。
前言此时此刻,我已经从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家”里挣脱出来,我失去了我视作生命年轮一般的长发,失去了父母对“我”的“爱”,失去了很多很多,也得到了很多很多。此时此刻,我在翱翔于漫漫黑夜的飞机上写下这篇文章,算是对这十一天的一个总结,也算是一些可供性少数群体/其他“少数”群体的一个经验和警示。
前情提要跟不了解我的朋友们铺垫一下,首先,笔者是一名已经在进行激素治疗的MtF(跨性别女性),此前,除进行药物治疗外,我在2024年3月向母亲出柜,坦白了自己想向女性方向转变的意愿以及自己长期面临的性别焦虑,我自认为获得了母亲的理解和支持。同时,笔者有一个正在上小学一年级的妹妹,家庭条件处于拥有一定资产,但经济上面临压力的状态,家处一个较为封闭保守的地区,“家族”和“生育”的观念较重。
事件脉络诊断由于严重且持久的性别焦虑,笔者在高中期间已经出现了自残行为和自杀的尝试,家人也较为关心我的精神状态,但我始 ...
第一章 不一样的童年
男孩清晨匆忙起床,戴上眼镜、随意穿衣,奔向客厅。窗外阳光洒落,树影斑驳,空气清新,却无暇欣赏。他一心执行早上的例行任务——洗脸,开始新的一天。
一“起床啦——”男孩睡眼惺忪,身子却一骨碌从温暖的被窝里挣出来。他瞪大圆溜溜的双眼,努力寻找那副厚厚的黑框眼镜,抹了把脸,戴上,从衣柜胡乱找了套衣服和裤子,麻利的往身上一套,急匆匆地奔向客厅。大大的玻璃窗外,是绵延的群山,初升的太阳从山与山之间的夹缝里探出头,透过院中不算繁茂的小树,在客厅的地上留下一片片斑驳的树影。每天走出睡梦,拥抱你的就是这略带潮湿的温暖,还有这混合着植物清香和炊烟、由鸡鸣犬吠和人间嘈杂组成的交响曲。但男孩顾不上这些,他一条条地执行着每天早上的必备任务——洗脸、刷牙、整理书包、混着白开水把桌上的老面馒头和水煮蛋囫囵吞下,然后背上书包,大步地走出家门。奶奶在卧室小憩,爷爷锐利的目光扫视着男孩的每个动作,就像一位督导新兵蛋子的老军官。“快点!一个男孩子,出个门都打哈欠!”爷爷在背后喝了一声,从铁栅门的缝隙中,看着男孩的背影缓缓消失在门前的小径上。“这孩子啊……一定得争气啊……只有成为一个千锤百炼的男人,才能给我祖宗长脸,我 ...
前言
《Trans》是作者的处女作,融合真实经历与文学创作,描绘身边“不一样”的人。他们或从事猎奇职业、有小众爱好,或属LGBTQ+群体,如岩石缝中绽放的玫瑰,独特而坚韧,却也面临世俗压力。作品展现多元生命形态与社会边缘群体的真实处境。
这篇小说,或者说,这根本不算是一篇像样的小说–更像是一篇基于我本人及周围的人和事,加以文学创作的笔法,构建出的一篇亦真亦幻的人物传记。是我的处女作。就像这本书的书名一样,也许在你我的身边,都会有一些看起来“不一样”的人。他们、她们或它们,也许有着不为人熟知,甚至有些猎奇的职业;有着独特而小众的爱好与装扮;有着同性恋、双性恋等少数的性取向;以及跨越二元性别刻板印象的性别表达。他们的存在,就像是岩石缝里开出的一朵朵不一样的玫瑰花,虽傲然挺立,但又在世俗的风浪中摇摇欲坠;虽长满锋锐的刺,却又渴望雨露和阳光的温暖。我们看过了太多美好的故事,人们把现实中所得不到的,或者少数幸运儿才能拥有的美好事物,寄予文学作品中。于是一个个完美的人物设定,一个个在爱的海洋中长大的孩子,一段段虽曲折坎坷,但每次又能完美逆袭的经历就此诞生。但我,作为一名不听话的“玫瑰少年”,一名出 ...